在逃美人 第3节
书迷正在阅读:净身出户后,我中了五个亿、她危险又迷人[快穿]、野系恶犬(校园H,1V1)、娇花难控(NPH)、云舒、屈辱关系(合集)、末日组我房间的男人们、摇曳【豪门NPH】、腰不可及、酸梅酱烧鹅(sm1v1)
他脚下没停,径直走进了偏殿里的书房,远远做了个手势:“进来。” 苏栖禾走进房间,半掩上门之后,还能听见外面院子里的声响。 管家已经遣散了无关人等,正着手安排人上街,去购置苏姑娘的衣服用品。 可江寻澈对这事提都没提,从书架上拿出了厚厚两叠纸页,摆到桌上。 “全抄一遍,不能有一字有误。” 简洁、直奔主题的命令。 虽是偏殿的小书房,但笔墨纸砚都配得齐全,她坐下后抬手翻了翻那两叠文稿,作者不同,类型也不甚一致,有文章有诗词。 不知道为什么要全抄一遍。 本要开口询问,转念又想起自己的身份。 昨夜飞云楼上,眼前人的原话是“从今往后,只听命于我。” 她收了三百两银票,还侥幸从欺君罔上、全家抄斩的大罪里逃脱,往后或许还能有机会见到母亲,而唯一的交换,便是听从王爷的命令。 于是她将疑问咽了回去,只点头道了句“遵旨”。 “等东西置办全了,会有府中的嬷嬷来教你规矩,熟悉环境。” 苏栖禾站起来,敛了眸子,深深行礼:“多谢殿下。” 她明白,是他要出钱给她添置用品。 或许这些支出对王爷来说微不足道,但对她来说已是举重若轻,值得千恩万谢。 江寻澈摆了摆手,没说什么别的,转身离开了。 既然有了任务,苏栖禾便坐下提笔,开始抄写。 这一细看,她终于找到了这些文章诗词的共同之处:都是朝廷高官或者皇家贵胄所写。 有的请安颂圣,有的问候友人,也有的大谈时局,一抒治国之策。 毕竟能信笔写出被程誉真心称赞的文章,苏栖禾确实是有几分才华禀赋在身的。 尤其对文字颇为敏锐,抄写一遍之后,便能对作者的用语习惯和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。 到后来,她不用去看卷首的署名,也能准确猜出是哪位官员的著作。 比如刑部侍郎赵镇澜,行文锋锐犀利,不绕弯子。 相反的,翰林学士梅兰臣就比较喜欢隐喻讽谏,在一篇呈给当朝元熙皇帝的奏文中,借院子里几株并蒂莲花,暗指几位皇子亲王的相争之势。 梅学士大概想不到,他秘密提议皇上削弱秦王的锋芒,可文章递上去,没过多久就被秦王拿到了手,还淡定地摆进书房里。 苏栖禾及时阻止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。 王爷的命令是抄写,她便一心抄写,不可、也不敢僭越。 几个时辰后,上午那位老嬷嬷叩门走进了书房:“苏姑娘,一应用品都置办全了,跟我来吧。” 她自称姓李,原是江寻澈生母、深受皇上宠爱的那位李贵妃的得力丫鬟,在宫中伺候多年,秦王开府后便跟过来做事,熟谙皇家之道。 李嬷嬷先讲起了礼仪和规矩,诸如不得疾走,不得喧哗,正殿的二府门内是起居寝宫,非王爷允许不得擅入,如此种种。 语不停歇,足足讲了两炷香的时间。 苏栖禾认真听着,记在心里,见她停下来休息,便主动倒了杯茶,礼貌微笑道:“嬷嬷请喝口茶再讲吧。” 李嬷嬷接过茶来,抬眸看她一眼。 少女容颜姣好,白皙昳丽,尤其一双桃花眼清澈盈盈,眸光流转,皎如秋水,艳如春华。 更难得的是气质清秀殊俗,虽是清瘦羸弱的女子,却还带几分书卷气,如古琴铮铮,松竹映雪。 是非常讨人喜欢的长相。 嬷嬷眯起眼睛,摩挲了一下茶杯,暗中思忖。 王爷早在几天前便吩咐过,说要带一个年方二八的女子进府,安置在偏殿。 当时王府上下包括管家在内,全都以为她是殿下在外面看中的情儿,要进来做妾或者通房。 谁知这苏栖禾周身无半点妆饰,抱着两本破书进门,径直坐在书房里写了半日的字,刚才还主动给她倒茶。 说是通房丫头吧,她完全不像王爷的女人,说是家臣吧,秦王的其他幕僚可都不被准许住在王府里。 这样一来,李嬷嬷倒有点拿不准江寻澈的意图了。 她想了想,开口道: “顺便给苏姑娘提醒一句,王府后堂里有间静室,王爷从不许任何人进去。而且不管殿下夜里歇在哪个房间,枕畔也从不容人靠近。” 苏栖禾顺从地点点头,没有对“枕畔不留人”这个告诫做出任何反应。 其实大概听得出这话是在试探自己,但她总不能坦诚说,自己是犯下欺君之罪,稀里糊涂被王爷开恩带进来的,只知听命行事,不知其他。 李嬷嬷捏了捏眉心,站起身来,带着她在偏殿前后走了一圈。 “对了,如果姑娘要给母亲写家书,写好后交给我或者管家就好。王府每月会有专属驿递,骑快马走专用驿馆的,到彬州花不了两日。” 彬州是苏栖禾的家乡,一个黄土贫瘠、扬沙遍天的小城。 虽然离京不远,但吏治混乱、豪绅横行,俨然已是两方天地。 她脚下一顿,犹豫片刻,还是问出了口:“敢问嬷嬷是如何得知我的母亲与故土?” 面前的老人扬起眉毛,惊讶于她的天真。 她抬手一指前厅低着头扫地的丫鬟:“秦王府不会进底细不明的人。别看这些丫头只做粗活,其实祖上三代都是经过细细核查的。” 言下之意,你也是早就被查过的。 “而且,王爷已经吩咐下去,派专治肺病的大夫带两个丫鬟去彬州找你母亲了。将她的病治好后,还会留在那里照顾些时日。” 见少女讶异不已,她皱眉疑惑道:“原来这些你都不知道吗?” 苏栖禾瞳孔颤抖着,只觉一块碎石砸进心海,震动纷起,带出一圈圈水波似的涟漪。 想起离家前母亲瘦弱的手拽她衣角的模样,她站在王府院子中央,有一种要流泪的冲动。 转眼天色将晚,暮色苍茫,夕阳浸透秦王府的彩漆檐角,台榭沉沉,初秋夜晚悠长[1]。 掌灯时分,江寻澈正坐在中堂厅内看一本书卷,神情沉凝,修长手指翻过书页,骨节如玉,微微弓起。 一位随侍小步进来,汇报道:“回禀殿下,苏姑娘的房间已安置妥当,现在和李嬷嬷熟悉了府中规矩,回到偏殿书房里抄您吩咐的东西,已经完成了大半。” 他头也没抬,只淡淡道:“差人去告诉她,没抄完不准休息。” 那人点头称是,却没立刻告辞,犹豫片刻才讲:“她还说,感谢殿下请人为她母亲治病。” 江寻澈嗯了一声,示意知道了。 转念一想,这姑娘对他说过的话寥寥几句,几乎全是感谢: 那三百两银票要谢,置办衣物用品要谢,就连昨晚飞云楼上,听他说会有车接她入府,都要小心翼翼地低头答谢。 卑微,胆怯,自轻自贱,没见过世面,也没被人好好对待过。 所以他只需施舍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,就能让苏栖禾心甘情愿地低头。 这一走神,手中书卷被赶出脑海,取而代之的是女孩在他面前俯首,衣服剪裁粗糙,低头就会露出大半截白皙莹润的脖颈。 他眉心一蹙,阖了阖眼,收拢思绪。 身前的红木桌上摆了茶海,清香氤氲,对面坐着一个风姿翩然的青年,正优哉游哉地端起白瓷杯。 如果苏栖禾在场,便会认出,这就是开出五十两润笔费买她一篇颂圣文章的贵人,程誉。 只不过,他其实不是玉安书院的学生,而是书院创始人的儿子,板上钉钉的下一代主讲。 因为父亲官至内阁次辅,他自幼就被选为江寻澈的伴读,与这位皇子相处多年,是世上少有的几个能免礼直呼他名字的人。 听到侍从汇报苏栖禾的情况,他还笑盈盈地眨了眨眼:“我就说吧?” 几日前,也是在这个地方。 程誉刚从苏栖禾住的那间小驿馆赶过来,把她写的那篇文章递给江寻澈,拿出教书先生评价学生习作的口吻,诚恳道: “确实写得好,言辞流畅、字字珠玑。而且,我给她的题目是颂圣,能把这种题目都写出花来,别的只会更好。” “寻澈,她应该就是你想找的人。” 江寻澈接过稿子,也看了一遍,全程不发一言,眼中了无半点波澜。 一时间,雅室内只有他手指翻过书页时的轻微沙沙声。 若是其他人在这儿,察言观色,肯定会觉得他不甚满意。 唯有程誉一眼看出,秦王殿下能给这幅反应,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。 于是他接着说:“而且这位苏姑娘不仅文章写得出彩,人长得也好看,你方才应该和我一起去看的。” 江寻澈淡淡开口:“我不关心长相。” 他想要的不是花瓶,而是一支流畅的笔,抑或是一柄趁手的、永远不会用坏的刀。 选刀时,他向来只看锋利与否。 昨天午后,平凉郡王进宫,对皇帝呈上《青玉案》。 不出一个时辰,宫内的眼线就把手抄稿摆在了秦王的桌前。 江寻澈自然看得出这不是那个纨绔子弟能写出来的,对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不屑一顾,那点封赏他也不看在眼里。 只是,当他反复读过几遍之后,透过一字一词,对幕后的那个原作者产生了点兴趣。 正好,他身边缺一个这样的才子。 能在不远的将来,甘愿执笔为剑,在文官的口诛笔伐中,为他杀出一条血路的人。 能为他的野心甘愿献出才华的人。 起了念头之后,设法拿到平凉郡王手中的原稿,派人查出词作者是苏栖禾,再叫程誉出面试探一番,用三百两银子的节礼引她在中秋夜去飞云楼猜谜。 这些对秦王殿下来说都是举手之劳,非常容易。 苏栖禾不傻,中秋当夜应该就已经回过味来,意识到程大少爷和那篇颂圣文章是一个早就布下的陷阱。 不过,意识到又能如何呢?